我教《桂林山水》感想
1、 本人从网上下载了系列桂林风光图,让学生观赏,学生感叹“啊,这样美!”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,或没有想象到,通过互补、印证想象更丰富了。。
2、整体把握。整体把握是通过信息处理把握作者思路,形成整体印象,系统的功能大于部分。先让
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把写桂林山水写得那么美,是分几部分来写的?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。再理清课文的结构,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。
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,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:
A、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。
B、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。
第一段: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第二段: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。
第三段: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C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、________的________,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。
2、 注重读,读出音乐美、形象美。以一个游览者从容、轻松语气语速朗读,突出几处强调重音,如“却从没见过”、“静、清、绿”等。注意以上几点,分小组读课文,在读中,注意力高度集中,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展现桂林风光图画。
3、 《桂林山水》这篇课文中语气词“啊”多次出现,而每一处的读音又不尽相同。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,把“啊”一律读成“ā”,这是不正确的。那么,怎样确定“啊”在句子中的读音呢?为了使学生读好“啊”,就出示了“啊”的音变规律表。让学生读好“啊”后,再引导朗读课文。
4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积累,培养语感。《桂林山水》其优美语言,丰富词汇,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优美意境,是语言中精品,所以我特别注意引导背诵。
5、 俗话说:“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。”在比较感知中,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,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,获得语感。我设计了三组句子的比较,引导学生自读自悟,体会水美层层剖析,步步深入,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,体会赞叹之情,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。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,又体会出情境之美,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。在比较体会之后,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句子,起到了巩固的作用。
作者:廖慧娟
云和教育资源网